|
记者 李达元
* w8 ]+ `. Y! f+ |# h
% N5 \. Z/ p w: n3 o3 [“老刘,送我去一趟河对面。”
6 y9 h4 h& m, C: a/ M9 N; W7 F4 l' N8 X1 ^2 n" C z
“要得。”+ G; @- m. d4 y% X
0 T3 t' e* @6 J
“老刘”是过河群众对他的称呼,他全名叫刘树国,是三建镇大河坝渡口的渡工。只要有人来到渡口这样一说,他就会闻声而动,熟练地解开船绳,用竹篙撑船离岸,然后手握双桨,一下一下地摇桨击水,把村民送到对岸。5 ?. o/ r' m! _" ?5 h
7 [6 ` {) b( I( e* w1 z! B6 k
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炎炎夏日,抑或刮风下雨,刘树国每天都要来回无数遍,这一干就是41年,他的人生早已与这个渡口融为一体。% F; r; q1 [5 r) y4 j/ b3 g$ K
# _" Y1 n/ d6 D) z' m3 L3 \2 ^“只能船等人,不能人等船。”这是刘树国对这份工作的理解,更是大河坝渡口两岸乡亲对他的信赖。
% u& I9 |# K/ l. y
8 c6 L0 n3 {/ s* w因喜欢推渡船而做了一名渡工
; \; Y! H/ d5 b* T) J
" a9 i& b/ ~5 S; q# }( v从刘树国记事起,大河坝就设立了渡口。那时候的每年暑假,刘树国都要到河边去玩,捞鱼虾、打水漂,但更多的时候是跟老渡工学习怎么推渡船,慢慢地练就了一把推渡船手艺。
& {) K! Y" Y# I+ U/ Y2 n% }2 E$ Z4 ?
“其实推渡船在我们当地是没人愿意做的‘苦差事’,老渡工见我学会了这门手艺,人也一天天长大了,就向当时的生产队提出辞职,队长也就顺理成章安排我顶替。”刘树国说。
1 Q; s3 `$ P9 i% K
, ^8 L' Y7 j7 G* _ h9 z. p大河坝渡口位于红旗寨村一组境内,渡船自然由当时的生产队管理。虽然生产队有安排渡工的职权,但却不能给渡工发工资。刘树国就把两岸过河的群众名字记下来,到了年底,上门挨家挨户讨要适量玉米、稻谷之类的粮食,权当用于自己推渡船的“辛苦费”。
0 ^: v. J; Y+ F2 E' g8 W7 u% D- i; O! y- u* Z
刘树国介绍,那些年的渡船是木船,且船身比较小,每次只能渡10多人过河,遇到挑担子的村民,人数还会相对减少。双桨固定在两边船舷木桩上,划桨时嘎吱嘎吱作响,船身晃来晃去。如果是第一次乘坐渡船,就会有些害怕,提心吊胆的,甚至不敢睁开眼睛看河水。
0 {& Z; R! u# _/ U& ^" S
0 d5 T5 y# G: v8 P% b“不过这只是心理作用,我往往会安慰对方‘坐稳、不要害怕’,同时我会尽量把双桨划得轻一些,使船身保持平稳。特别是老弱病残,我会安排他们坐船中位置。”刘树国说。
9 c2 u+ m& | q8 t6 \3 H
- @1 ^) _0 ^: ]4 v/ C+ a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渡船由木船换成了铁船,船身也变大了一些。同时,群众乘坐渡船不用粮食冲抵费用,而是直接给现金,开始由每人一角、两角到后来五角,直到再后来最高1元。2000年后开始,由相关单位给刘树国发工资,开始每月1000元左右,后来逐渐上涨,目前已涨至每月1700余元。自从有了工资,过河群众去来两岸就免费乘坐渡船。: V9 ^( m1 d1 [1 P l7 i; S
! D3 _+ H" S6 O+ ^. H! l
以船为家践行服务承诺# \- U: O; j. E5 |; m
( m4 w6 h v8 x“自从做了渡工后,时间就不属于我的了,因为每天都有两岸群众去来,他们可能随时需要过河,我就得随时把他们送到对岸去,哪怕是深更半夜,也得随叫随到。”刘树国说。! u3 b' O: u A$ s- T0 y8 M: [
+ k6 [1 T# B# z' G* u; t
刘树国的家原本距离渡口要步行20多分钟,但为了方便群众出行,征得上面同意后,他就在渡口附近搭建了一个简易棚舍,吃住就在这里。十多年后,棚舍垮塌了,他索性自掏腰包在渡口附近租了民房,随着父母先后去世,他就把租房当成了家。- F# q& G8 m9 M. O! j% X
6 l- D" N, q8 Q3 r8 s
“村民半夜过河,一般是亲人得了疾病,需要去医院看医生,或者遇到急事。只要他们叫喊一声,我就马上起来。”刘树国说。- o# y2 g8 a4 A( L
+ [$ Z8 ~8 t. m5 B' F对于来过河的群众,特别是老弱病残人群,上下船时,刘树国总会伸手扶一把,个别行动不便的,还会背着上下船。特别是每到汛期,河水经常涨跌,退水后会留下淤泥,给上下船群众带来极大不便,容易打滑摔倒,刘树国就会用铁锹铲除淤泥,然后铺上一层稻草防滑。# L6 M) x, C4 S; ^; Z
% k% c$ ~6 h) M, K% F% x渡口作为迎来送往场所,容易产生果皮纸屑等垃圾,为了保持良好环境卫生,刘树国总是提醒大家不要将垃圾抛弃在河水里,一定要丢在指定的垃圾桶。闲下来时,他还对渡口码头的杂草和垃圾等进行清理,通过言传身教,使乘客逐渐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。' L5 {2 ]/ O5 W8 Y1 u/ g
3 o$ F0 a: y, K, O! }危难时刻彰显勇敢与担当, V2 e) b% W: s' p. D. O# p9 M
" D+ \9 m8 w- S" {
从1983年做渡工到现在的41年多时间里,刘树国给附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不管谁家遇到困难都会找他帮忙,他都乐于助人。他帮忙搜救过落水的人,打捞过漂浮物,参加过防汛救灾等,这些助人为乐的事做过多少次已经记不清楚了,但只要是村民需要他就竭尽全力地去帮助。* m" z6 Z; F$ j b
, z/ u3 K }" c8 F Z
“每年暑期,也总有学生结伴来河里游泳,只要被我碰见,我都会果断地劝离。若遇到实在不听话的,我就打电话通知他们的家长。这些年来,我也曾搭救起好几个溺水学生。”刘树国说。
+ T0 M5 B3 y: A& u0 Z
. W* [; _- l) [0 Q# k% o刘树国还是一个有爱心、乐于奉献的人。2008年,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当时,他还没有领取工资,仅靠推渡船收取群众两角、三角的过河费维持生计。当他听到村上动员向灾区捐款,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“角角钱”“块块钱”凑够2000元捐出去。
3 o* g: \6 o; M! S' j* p4 C, L
2 F- @; F ?" l, |4 x$ q; n“刘树国虽然是一名平凡的渡工,却有着非凡的品质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、勇敢和善良。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,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三建镇党委宣传委员陶晓龙说。2 z6 u( M; Y4 q% K w
* ~4 E) i, x% T7 g6 l1 I |
丰都论坛免责声明
1.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,不代表本论坛立场。
2.请尊重网络道德,不发表污言秽语,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。
3.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,不发布违法、违规信息,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。
4.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,不进行刷屏、重复发帖、恶意顶贴、恶意灌水等行为,若有违反,有权予以删除。若本站收录的内容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与 60487@163.com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侵权帖子和资源链接!谢谢!
|